中秋节有什么风俗
中秋节,这个古老又温馨的节日,不仅仅是吃月饼、赏月那么简单,它背后藏着一整套“月球文化”呢!从祭月到燃灯,再到那些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,比如嫦娥奔月、吴刚折桂,每一个习俗都像是月亮给我们的“小礼物”,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美好。
但问题是,为什么古人会对月亮如此着迷?难道只是因为它圆圆的、亮亮的吗?其实,月亮在古代不仅仅是一个天体,它是时间、是季节、是情感的象征。古人通过祭月来祈求丰收,通过赏月来寄托思念,甚至通过猜灯谜来寻找爱情。月亮,就像是一个永远不会离弃的朋友,无论你身处何地,抬头就能看见。
那么,现代人应该如何“继承”这份来自古代的情感呢?或许,我们可以从一个小小的月饼开始,咬一口,感受那份团圆的味道;或者,在一个清冷的夜晚,和家人一起赏月,聊聊那些关于月亮的故事。甚至可以尝试一下“树中秋”,让孩子们也参与到这个传统的节日中来,通过制作灯笼,体验那份古老的创意和乐趣。
总之,中秋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,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,是一种情感的连接。在这个月亮最圆的夜晚,让我们不只是吃吃月饼,更要用心去感受,去思考,去传承。因为,这不仅仅是对月亮的敬仰,更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和尊重。
中秋节的风俗传统有祭月、赏月、吃月饼、燃灯、猜谜、观潮、赏桂花、饮桂花酒、树中秋、烧斗香等。祭月:祭月是古人对“月神”的一种崇拜活动。人们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,设大香案,摆上月饼、西瓜、苹果、红枣、李子、葡萄等祭品。在月下,将“月神”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,红烛高燃,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,祈求福佑。祭月赏月,托月追思,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。
赏月:据说中秋夜月球距地球最近,月亮最大最圆最亮,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。
吃月饼: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,月饼象征着大团圆,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,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。
燃灯:中秋之夜,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。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。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。
猜谜:中秋月圆夜会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,人们聚集在一起,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,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,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,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。
观潮: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,在古代,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,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。
赏桂花、饮桂花酒: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,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,以糕点、糖果最为多见。还会喝一杯桂花蜜酒,欢庆合家甜甜蜜蜜。
树中秋:在广东一些地方,中秋节有“树中秋”的习俗,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,所以也叫“竖中秋”。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、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,横挂在短竿中,再竖起于高杆上,高举起来,彩光闪耀,为中秋再添一景。孩子们多互相比赛,看谁竖得高,竖得多,灯彩最精巧。
烧斗香:江苏中秋夜要烧斗香。香斗四周糊有纱绢,绘上月宫景色。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,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。
嫦娥奔月
“嫦娥奔月”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,嫦娥奔月故事最早出现在《归藏》。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,衍化成多个故事版本。嫦娥登上了月宫,据西汉《淮南子》中说,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,就飞进月宫,变成了捣药的蟾蜍。
吴刚折桂
吴刚登上月宫折桂,据唐代小说《酉阳杂俎》中说,是因为西何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,才罚他去砍伐月中的桂树。这桂树随砍随长,永远也砍不断。
玉兔捣药
兔子登上月宫捣药,最早见于屈原的《天问》“厥利维何,而顾、菟在腹?”。意思是说,顾、菟在月亮的肚子里,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?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宫的呢?顾就是蟾蜍,菟就是白兔。晋代傅玄的《拟天问》也说:“月中何有,白兔捣药。”据闻一多先生考证,这“白兔捣药”是由“蟾蜍捣药”变来的。
中秋节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,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——敬月习俗的遗痕。在秋分时节,是古老的“祭月节”。祭月,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,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“月神”的一种崇拜活动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“秋分祭月”而来。在传统文化中,月亮和太阳一样,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。中秋节起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,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。